搜索
你想要找的

# 熱門搜索 #

建黨100周年70周年校慶卓越育人學術育人不言之教幸福之花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欄目 / 新聞熱點 / 正文

整版聚焦!1五位學者熱議教育強國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2023年06月10日 教育強國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為建設教育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0充分發揮教師教育、教育研究學科優勢,由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牽頭承擔了《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學術版)研製工作,結合正在開展的主題教育,相關學科領域專家學者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講話精神——‘建設教育強國與中國式現代化’”主題展開專題研討。

  《文彙報》9版論苑整版摘編1五位學者觀點,以饗讀者。

《文彙報》 6月9日  9版 論苑


  • 換道超車塑造新優勢,加快建設教育強國


袁振國 1教育學部主任

  教育強國要不要建,能不能建,該怎麼建?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總書記的講話,對建設教育強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做了深刻的闡述,最好地回答了要不要建教育強國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闢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前瞻性地回答了建教育強國能不能的問題。

  要看到,工業革命以來形成的現代教育制度雖然極大地提高了教育效率,使教育普及得以實現,但另一方面,它也使人類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具體來說:一是教育的標準化,把不同的人變成了相同的人;二是單一化,把教育內容固定在有限的課程、教材和教學範圍內,極大地窄化了人類的學習空間;三是被動性,老師講學生聽,教育成為被動接受的過程,挫敗了人與生俱來的創造性和想象力;四是分科性,按照數理化、文史哲、史地生的學科分類,進行分科教學,人為地割裂了世界的綜合性、複雜性,造成了“高分低能”的現象。現代教育制度建立以來,人類就不斷通過教育改革,試圖緩衝和抵消這些負面影響,但是杯水車薪,收效甚微。

  當前,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到來,為創新教育模式、重塑教育未來帶來了可能。之所以可能,這是由數字教育本身的特性決定的。傳統教育是封閉的,是考試、分數、文憑的“自我循環”;是專屬的,教育只為特定年齡特定階段的人享有;是固定於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的,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嚴格限制;是人機分離的,人與教學儀器工具涇渭分明。而數字教育則是開放的、共享的、泛在的、人機融合的。

  數字教育的開放性,是指教育面向所有的人,面向人的一生,具有極大的豐富多樣性,每個人可以根據國家需要和個人興趣自我選擇。

  數字教育的共享性是指學習資源空前豐富,學習者借助網絡平臺,通過數字資源中心的鏈接和搜索功能,極大地拓展學習空間,獲取適合自己需要的學習資源,可以通過群智激蕩,群智匯聚,共同創造新的資源。

  數字教育的泛在性是指教育可以通過網絡、移動通訊、虛擬空間,人人、時時、處處開展教學活動,可以與無數不同的人共享學習空間,共同交流合作。

  數字教育的人機融合是指教育者、受教育者、機器、教育環境的多元交互,融合教育者的智慧和機器的智能,形成超越人機各自智能的新型智能形式。通過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技術與人的互動,提供智能化的學習支持和個性化的教育服務。人機融合不僅可以改變教育者與機器主客分離的狀態,使教育者與技術以真正融合的姿態實現技術的具身與應用,而且能夠以人機一體化的方式重構教育者本體,使其身體、感知、認知,尤其是智能得到質的增強,以更具創造性的方式應用智能產品、開展教育教學,實現變革教育的理想。

  數字教育正在全球蓬勃發展,中國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已在學、教、管、評等教育基本環節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當然,數字教育建設剛剛開始,任重道遠。我們要把握數字教育的本質特征,以人為本,以促進學生和教師的發展為目標,創新應用場景,開發數字資源,強化環境建設,提高人機融合能力,構建數字教育新形態,加快發展伴隨每個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個人的教育、適合每個人的教育、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要促進教育從標準化走向個性化,從被動接受走向主動探究,從分科教學走向綜合教學,從服務選拔走向促進學生更好成長,充分發揮數字化改造傳統教育的不可替代性,開闢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換道超車,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和學習型強國。


  • 促進教育強國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雙向建構


範國睿 1教育學部教授、1科學研究委員會副主任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就建設教育強國發表重要講話,全面系統深刻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豐富內涵,科學回答了“什麼是教育強國、為什麼要建設教育強國、建設什麼樣的教育強國、怎樣建設教育強國”等一系列根本性問題。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建設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必須以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為根本保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根本目標,以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治理現代化為基本路徑,以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為核心功能,最終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學習和落實總書記關於建設教育強國的講話精神,需要深化教育改革,推進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助推教育強國建設。

  人的全面發展是現代化強國建設的目的與路徑。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從現在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是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的現代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目的是為了創造和實現人民美好生活。

  中國式現代化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目標,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或提供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方面的基礎或條件;人的全面發展又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提供主體力量和人才支撐。由此,社會的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的協調發展,構成建設現代國家的辯證邏輯與實踐邏輯。現代化強國建設離不開“科技”和“人才”,而“科技”和“人才”又需要通過“教育”來實現,“教育強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發揮著基礎性、戰略性的支撐作用,人的現代化發展——人的全面發展,需要通過教育強國建設來實現。

  教育強國建設的根本目的在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隨著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人類已經開始並將全面進入人機共生、人機共同進化的時代,不僅人類自由支配的時間將大大增加,而且人工智能發展將對人的學習、工作、生活以至終身全面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教育強國建設的根本目的在於立足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的現實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支撐現代化強國建設、彰顯現代國家文明水平的全面發展的現代中國人的“核心素養”體現在:首先,具備中華傳統文化底色。扎根中華大地,具有弘揚仁愛孝悌、尊老愛幼、見利思義、謙和好禮、修己慎獨、誠信知恥、勤勞節儉、自強不息、謙虛禮貌等中華傳統美德。其二,具備現代公民素養。人的現代化,就是要通過教育培養學生以公共性為基本特質的公共精神,使其在參與社會公共生活時不僅具有公共參與精神,而且能夠秉持理性精神、契約精神、民主精神以及自由平等、責任義務、公平正義以及規則秩序等一系列公共性價值理念與價值準則。其三,具備現代科學素養。科學素養是在掌握和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基礎上、發現和確認問題、作出有證據合邏輯的推斷,以便對自然世界和人類對自然世界的改變予以理解和作出決策的能力,這裡,既包括通過不同的學習方式,獲得科學觀念、科學知識,形成科學精神與理性精神,理解科學對社會的價值與作用,更關乎掌握科學研究方法,理解和踐行科學探究過程,能夠運用科學知識和術語判斷理解不同的科學觀點,透過各種複雜的自然和社會現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通過手段和方法解決問題。

  推進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教育強國建設,是一項長期的、複雜的、艱苦的系統工程,涉及主客觀許多條件和因素,需要深刻認識科技革命、產業革命、社會變革對教育改革發展的新挑戰、新要求。當人工智能的知識記憶、識別、提取、應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人類的腦認知活動時,傳統的基於工業體系以傳授和接受、記憶知識為表徵的教育,將難以適應時代需求,無論是提升全民科學素養,還是培養科技創新拔尖人才,都面臨著教育教學與學習方式的變革。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闡述:“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建設教育強國,需要以教育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治理現代化為基本路徑。要落實黨的二十大關於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佈局戰略要求,尤其是要針對教師講得多學生做得少,學生對科學技術缺乏內在興趣等問題,深化學校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系統重構以思維訓練為核心的教育教學模式,以理論聯繫實際,促進教育與生產勞動、與科學實驗、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結合,積極倡導問題導向、基於情景的教學與任務驅動教學,加強實驗教學和科學教育實踐活動等,激發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批判性與活躍度,改善和提高思維品質。在教育與各類實踐活動的互動進程中,建構學生的道德與社會情感,促進學生的社會化,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健康發展、持續發展。


  • 建設教育強國需要破解的基礎教育瓶頸難題


李政濤 1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

  充分發揮基礎教育在教育強國中的基點作用,需要破解長期以來制約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瓶頸難題。

  首先,隊伍不強健。強教必先強師。整體而言,我國基礎教育教師有四支隊伍,即教育局長、校長、教師和教研員。歷經多年來自上而下持續不斷的艱苦努力,每支隊伍的建設都獲得了長足進步,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與建設教育強國的目標,還有不同程度的距離和缺失。如果對標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在校長那裡,我們不缺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和教育經驗的名校長,但缺的是像於漪先生那樣有獨特且系統的教育教學思想,能培養出拔尖創新人才的教育家型卓越校長;在教師那裡,我們不缺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各級各類名師,缺的是能夠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教育家型名師;在教研員那裡,我們不缺具有豐富教學指導經驗的教研員,缺的是能夠為教師點石成金,助力教師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教研員;在教育局長那裡,我們不缺有豐富行政經驗的局長,缺的是將卓越的教育能力和行政能力融於一身,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創造良好地方教育生態的局長。

  其次,思維不強大。一直以來,我們培養出的學生不缺知識和技能,缺的是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尤其是創新性思維品質。為此,新課程改革明確把核心素養的內涵界定為“學生應具有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們都與“思維”有關。例如,“科學精神”,包含了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於探究;再如“學會學習”,包括了樂學善學、勤於反思、信息意識。同時,思維也是“學科核心素養”。如“思維發展與提升”就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構成。與此相關,中國基礎教育界形成了兩個普遍共識:其一,課程與教學需要指向思考型學習力和創造型學習力,而不僅僅是知識的習得與再現的記憶型學力。其二,要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典型代表就是創新性思維,它是能引發新的或改善的解決問題方法的思維方式。但要讓理念性的共識變成日常化的實踐,需要改變教師根深蒂固的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和行為,實現從教學新理念到教學新基本功的轉變,具有基於創新性思維的教學新基本功,這是當前普遍遭遇的最大難題。

  再次,教研不均衡。欲強教師,先強教研。教研是中國特色教育的典型代表,也被公認為中國的教育“國寶”之一,更是中國教育所做出的世界貢獻之一。但在通向教育強國的道路上,現有的教研質量成為制約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瓶頸,表現為四個方面的不均衡:一是區域教研不均衡,各區域的教研隊伍體系、教研機制體系和教研支持體系等共同造就的教研質量,存在明顯差距,成為區域教育質量不均衡的重要根源;二是學段不均衡,對高中教研的重視程度明顯不夠,高中教研員隊伍的數量普遍不足;三是類型不均衡,中等職業學校和特殊教研員長期缺乏;四是水平不均衡,省市縣三級教研員科研水平差距大,無論是對於一般意義上的教育教學,還是對於新課標、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都存在顯著差距。

  此外,機制不健全。目前來看,不缺具體微觀的各種制度設計,缺的是整體宏觀意義上的三大機制建設。一是協同機制,尤其是家校社政機制。現有的機制設計,大多集中在“分工”,明確了不同的職責與任務,解決的是“各自乾什麼”,但缺乏“協同”,忽略的是“共同做什麼?”和“怎麼共同做?”;二是銜接機制,如幼小銜接、小初銜接、初高銜接等,已有的銜接探索,大多集中在課程與教學等微觀局部層面上,但缺失頂層性整體性的機制設計;三是融通機制,主要表現為普職融通機制、普特融通機制等。例如,如何將特殊教育納入並融入到普通教育的體系里,當下還停留在理念或觀念的層面上,亟需轉化為結構性且行之有效的機制設計。

  綜合來看,只有聚焦並解決如上長期困擾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瓶頸難題,才有助於讓“基礎教育搞得越扎實,教育強國步伐就越穩,後勁就越足”。


  • 以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引領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杜德斌 1全球創新與發展研究院院長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具有內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撐性,要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一體統籌推進,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

  教育、科技、人才是驅動知識和創新的“三駕馬車”,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徵程中,我們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以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融合發展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

  首先,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作為經濟社會大系統的核心變量,教育、科技、人才是深度關聯、互為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教育是基礎,科技是動力,人才是主體,三者都是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升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著力點。特別是隨著現代教育的蓬勃發展和現代科技的日新月異,教育、科技、人才同經濟社會發展正加速滲透融合,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

  黨的二十大吹響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號角,開啟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徵程。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統籌發揮教育的基礎性作用、科技的引領性作用和人才的主體性作用,加快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合發展。

  一要充分發揮教育的基礎性作用。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高質量發展基礎教育,激發學生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興趣,培養其探索性、創新性思維品質。要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推進科研創新,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要持續加強科學教育、工程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強化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發展造就宏大而豐富的優質人才資源。

  二要充分發揮科技的引領性作用。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要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要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三要充分發揮人才的主體性作用。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導廣大人才愛黨報國、敬業奉獻、服務人民。要加快培養世界級戰略科學家,造就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的創新創業領軍人才,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科技創新團隊,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針對各類人才的突出關切,持續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積極為人才鬆綁,做到人才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


  •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必須做到四個“放在”


柯政 1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是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工程。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是一個系統性躍升和質變,必須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這是一個重大判斷,極為重要,極具指導性。這意味著建設教育強國不能靠已有政策的“滑行”,而是要有重大的政策創新。

  正如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一樣,要破解教育強國建設需要哪些重大政策創新,其實也要把背後的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搞清楚。而在筆者看來,這就是教育部委托0研製《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學術版)的主要考慮。

  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討論,我們認為,教育強國建設規劃必須從如下四方面來謀劃重點:

  首先,是把教育強國建設放在教育強國建設的歷史規律上來謀劃。教育強國建設必須遵循規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多個教育強國,雖然每個教育強國的背景和經驗都不相同,但還是出現了有一些共同的規律。我們要把這些規律提煉出來,然後對照這些歷史規律,分析其中哪些因素或條件,我們是已經具備了的,哪些是正在做的,哪些是短板弱項。怎麼補上這些短板弱項,就是這次《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的重點。

  其次,是把教育強國建設放在我國當前所處的時代背景中來謀劃。我們今天來建設教育強國,所遇到的很多時代背景跟之前的教育強國都是不一樣的。比如,遇到了美國這樣頭號強國的全方位圍堵,這就是歷史上其他教育強國建設過程中所未曾出現過的。所有的教育強國都是因為解決了當時代所面臨的重大問題而成為教育強國的。沒有時代提出的新挑戰、新課題,新的教育強國就不會產生。所以,我們必須深入分析我們的時代大勢,弄清楚我們的機會在什麼地方,弄清楚我們應對時代挑戰的核心問題在什麼地方。其實,這些就是新賽道。有了新賽道,我們才可能建成教育強國。佈局新賽道就是《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的重點。

  第三,是把教育強國建設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局中來謀劃。教育強國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以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為核心功能的。所以,我們要先研究“強國建設、教育何為”的問題,即要把教育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發力點和作用機制搞清楚。然後再來研究,其中哪些是我們已經做得不錯,哪些是要加強的,哪些是要有重大躍升的。這些問題提取出來之後,《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的重點也就會清晰起來了。

  第四,是把教育強國建設放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中來謀劃。從前面三方面,可以廓出需要教育強國做什麼,但能不能做成這些事,還要看我們的現實條件和基礎。畢竟,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是我們的基本國情。建設教育強國必須要有遠大的志向和雄心,但也要腳踏實地。在任何一個國家都一樣,不是什麼事情重要就一定能幹成這件事情的,它總是會受到各方面的掣肘,特別是教育改革。所以,在明白了需要做什麼之後,還需要弄清楚哪些是我們開展重大教育改革創新的“家底”,而哪些是我們暫時做不到的,又有哪些是通過統一意志可以在短期內有大幅改進而且能產生重要效果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其器”也是《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的重點。

  做好了這四個謀劃,我們就能搞清楚教育強國建設背後的基本原理,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就會有扎實的理論基礎。



來源|《文彙報》 6月9日第9版 編輯|吳瀟嵐 於洋 編審|郭文君